丝绸之路经济带12国智库论坛首次在京举行
6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这是中国智库首次召集经济带沿国智库参与的研讨会。来自中国、俄罗斯、中亚五国、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美国等国的40余名智库学者就加速资源整合,加强文化认同,促进亚欧及世界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进行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伊朗驻华大使马赫迪·萨法里,前中国驻伊朗大使华黎明,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外交学院副院长亚历山大·卢金作开幕式致辞与主旨演讲,并有多位专家、学者就论坛主题发表观点。
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目前面临局部、暂时的困难和阻碍,包括区域内多种合作框架间不协调以及外部力量的压力等。这些困难和阻碍可以通过加强全面沟通、增信释疑得到解决,离不开各国智库之间的深入对话与良性互动。同时陈雨露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通过增加地区和区外成员的合作互信,精简重复性甚至潜在对抗性的机制设置,在功能和效率上强化现有机制的互补性效应。最后,陈雨露呼吁,以民间交往为基础奠定智库层面的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使各国支持者与政策制定者加强沟通,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从而实现亚欧大陆长期共赢。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连通不同的地区和文明,由于中巴两国地缘上的临近和长期以来的友好关系,两国的合作精神必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计划与实施过程中得到延续,面对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巴基斯坦将是中国的坚定伙伴,愿与各国实现共同繁荣。他认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在政策制定及政策执行上具有独创性。如增进相关国家的合作和友好往来;推动区域协调包括商品交易、税收等更具体系的法律法规;提高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更好的交通联结;促进货币流通,在金融领域达成更多合作等。
伊朗驻华大使马赫迪·萨法里认为,伊朗在新丝绸之路的角色和位置相对处于核心地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从中国西部开始,穿越中亚国家到达伊朗,并从伊朗向三个防线继续延伸:向南覆盖波斯湾国家并穿过公海到达欧洲、拉美和北美地区;向西通过伊拉克和叙利亚到达地中海进而延伸到地中海周边和欧洲疆域;向东穿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南亚国家。他表示,伊朗对中国在西亚的经贸领域合作非常重视,已准备好投入丝绸之路计划必须的基础设施,希望与会代表积极参与相关项目的展开。
前中国驻伊朗大使华黎明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亚洲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历史呼唤丝绸之路重新焕发青春。中国打开西部的大门,在广袤的欧亚大陆发掘自己的战略空间,既是中国与中西亚地区共同利益所在,也是中国东西两翼战略的“再平衡”。因此,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实质上是为中国确定了一个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新的战略方向,把这一战略方向发展好,对中国的能源安全、贸易安全以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外交学院副院长亚历山大·卢金表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促进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多边经济合作,以及在上合组织领导下与其他国际组织的类似项目的合作,这有利于最大化地集中资金与资源,推动中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并防范非区域势力的政治干扰。中国是俄罗斯的重要睦邻,其重要性不仅在于中国国土的辽阔、中俄共同国界线的长度,还在于中国对于俄罗斯,特别是俄罗斯东部地区未来发展的可能影响。中国也是俄罗斯重要的区域合作伙伴,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两国共同促进中亚地区所面临问题的解决,促进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倡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重要机遇,期待以此巩固中俄双边合作,尤其是在中亚地区的合作。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杨恕就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所面临的难题发表独到见解。杨恕认为,其一,中国西北地广人稀。从兰州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以及沿途基本是荒漠的新疆,这种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使得形成城市非常困难;中亚五国同样地广人稀,铁路经过这段荒漠,难以形成城市经济带。其二,安全问题同样需要考虑。以阿富汗为例:国内局势混乱,将出现毒品不可控(全世界90%毒品来自阿富汗)、恐怖主义对外输出严重、阿富汗难民问题(他们进入塔吉克斯坦等国非常容易)。其三,各国铁路轨距难统一。第二亚欧大陆桥干线约1万公里,接通过程中,中国、中亚、俄罗斯等铁路轨距统一问题很难解决,如果轨距不统一,中西货运必须在沿途的换车厂频繁换车轴、车轮,费时又费力。尽管困难比较多,杨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依然持乐观态度。他认为现在的关键要加强对新疆等西北地区的经济投入力度,提高该地区的经济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
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系主任、终身高级教授纳克•卡瑞尼指出,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奇迹般的成就。人均收入在数十年间从全球中下游水平向发达国家水平迈进,这为“丝绸之路”沿线及世界其它国家树立了典范,处于第二、三世界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都渴望复制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卡瑞尼还特别指出,“腐败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普遍问题,尤其是在第二、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在经济发展中打击腐败和消除贫困取得的巨大成效,将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供发展经验,并激发印度、巴西、哥伦比亚、加纳等其他中低收入国家努力实现收入增长。
在为期两天的智库论坛上,各国专家学者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难点与障碍”、“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各国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未来”等主题展开讨论。会议结束后,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发表了中国首份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智库报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远景与途径》。
- 标签:
相关新闻
-
2014 19:56
8月19日上午,环境保护部向媒体发布了2014年7月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在空气质量相对...
-
2014 19:56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得到了全国上下的积极响应,并由此带动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等多方面的变革。这是...
-
2014 19:56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得到了全国上下的积极响应,并由此带动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等多方面的变革。这...
-
2014 19:56
垃圾只能靠风刮,污水只能等蒸发,这是过去人们对一些农村地区环境状况形象而真实的描述,而现在情况已经开始悄然改变。《经济参考报(微博)》记者...
-
2014 19:56
中国台湾网8月7日常德消息 日前,参加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联合采访活动的33名两岸媒体记者走进湖南常德,实地探访这座桃花源里的城市的生态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