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的中国企业里,有咨询在欧洲上市问题的吗?”国际商报记者提问。“少,不过有。”荷兰外商投资局中国事务首席代表纪维德回答。“为什么?”“不知道,可能不习惯或不了解吧。但在欧洲上市确实是进入欧洲市场很好的选择之一。”纪维德说。
随着京东商城、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大佬陆续向在美IPO发起冲锋,今年中企境外上市有望再掀高潮。然而,对于长期被赴“美”上市一词频繁“刷屏”的中国企业来说,其实境外上市不是只有美国而已。
不同的门槛
事实上,中企急切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热情,早已引起了各大交易所的注意,东京、新加坡、伦敦证券交易所都先后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不同的市场,进入的门槛、成本亦不同,中企境外上市也因此有了更多选择。
近年来多现中企扎堆赴美上市消息,很大程度是因为科技类企业在美国上市容易获得比较高估值而已。乐博律师事务所香港办公室主管合伙人彭中辉表示,全球各个资本市场优势各不相同,企业应参照客户群范围、定位目标市场所在地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上市场所,避免盲目跟风。
彭中辉指出,按行业划分,如果是矿产类企业,澳大利亚或者多伦多上市比较适合;太阳能类企业在欧洲市场可能有更高的认知度;传统型中国企业考虑到文化、语言和便捷等因素,香港市场会更加适合。
而按上市成本考量,中企也有多种选择。德意志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毋剑虹就指出,德交所的上市费用在整个欧洲是最低廉的,性价比最高。
据他介绍,企业上市费用主要有三个部分,前期企业递交招股说明书前支付给财务、审计、法律和投行的服务费用;后期企业上市后,根据其上市板块不同,按照财务报表提交和审计次数所要支付的服务费用和年费,这两部分全球价格差别不大。
相比之下,德交所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中间部分,即企业上市支付给交易所的费用。
毋剑虹强调,与英美模式的交易所不同,德交所属于公立性的机构,性质决定其所收取的费用只是行政办公费,类似中国的注册登记费用,最高限额在5500欧元左右;英美交易所则考量上市企业融资总额的情况,按自定百分比收费,这样如果是10亿欧元企业,0.01%的费用也相当可观,所以,德交所的收费在全球是绝对有竞争优势的。
同样“合算”的还有多伦多交易所。数据显示,多伦多交易所上市的费用规模一般在35万~100万加元,只有纳斯达克成本的50%~60%。而且,在多伦多交易所上市,对公司的规模没有限制,也不需要三年的盈利证明,关键是看公司的发展潜力,尤其对中企充满诱惑力的是多交所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设立了一种程序——资本库模式(CPC)。与其他传统模式相比,CPC利用其独有的融资方式,非常巧妙地解决了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间在成本、风险、利润等方面的两难处境。
更大的市场效益
除本身上市技术操作的差异外,通过上市获得更高知名度,获取更大实体市场效益也成为中企境外上市可考量的重要目标。
还是多伦多交易所,业内人士提出,选择在多交所上市,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曲线”进入美国资本市场并有利于企业今后发展的机会,非常适合生物科技、采矿或石油及天然气开发类初期阶段的中小型上市公司。
已经在德交所上市以生产箱包为主的中国保兰德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郭顺元就直言:“保兰德通过成功地在欧洲进行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利用募集资金和形象提升的协同增效,已步入加快品牌建设、销售网络扩张,以及提升股东价值的道路。”
福建海魁水产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振魁也不讳言,在德国上市的决定,为其提供了在新兴市场和食品行业与欧洲机构投资者接触的平台,进而打下了成为一个拥有全球性股东企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