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产业动向 > 我国外债规模呈增长态势 官员称风险其实在下降

我国外债规模呈增长态势 官员称风险其实在下降

2014-04-07 10:07:09 来源:中国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外债余额呈增长趋势,特别是短期外债占比高达近八成。有人担心这种情况再叠加其他因素,有可能酿成系统性风险。对此,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司副司长郭松表示,尽管外债规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在外储规模中的占比仍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外债风险其实是在持续下降的。

  总规模增长迅速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外债余额为5.2625万亿元(等值8631.67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4%。2013年外债余额同比增长约17.12%,增速高于2012年的6.04%。

  在外债余额中,登记外债余额为32109亿元人民币(等值5266.67亿美元),企业间贸易信贷余额为20515亿元人民币(等值3365亿美元)。

  业内人士指出,外债余额增长迅速,一方面与外贸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外围市场利率普遍较低和人民币长期升值造成的利差、汇差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2013年我国外债变化呈现外债总规模快速增长、中资金融机构外债余额增长推动了登记外债余额的上升两大特点。”郭松说。

  郭松分析,首先,总规模快速增长主要来自于与贸易有关的信贷。2013年,外债余额总规模增长,其中,企业间贸易信贷和银行贸易融资对外债余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和35%;其次,2013年末登记外债余额同比上升18%,其中,中资金融机构外债余额对登记外债余额的贡献是72%。中资金融机构外债余额主要来源于远期信用证和海外代付。“这主要和中国是贸易大国有关,与贸易有关的融资可能会多一些。”

  短期外债占比高

  在2013年外债余额中,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1373亿元人民币(等值1865.42亿美元),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41252亿元人民币(等值6766.25亿美元),短期外债占全部外债的比重达到78%。

  短期外债中,企业间贸易信贷占49.73%,银行贸易融资占21.08%,二者合计占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的70.81%。

  一般来说,国际上认为短期外债占全部外债的比重应控制在25%警戒线以内。当前我国短期外债占比如此之高,是否会对经济安全构成影响?

  对此,郭松认为,我国短期外债比重虽高,但并不存在什么风险。“一是因为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重只有17.7%;二是因为短期外债大部分与贸易有关。”郭松说,市场应更看重短期外债和外汇储备的比例,2001年这一比重是39%,而截至2013年末,已经下降到17.7%,理论上说没有风险。

  郭松解释,国际上认为,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重安全线是100%。而我国的短期外债大部分与贸易有关,从经验来看,贸易引起的债权债务,一般不会构成债务风险。据统计,在短期外债中,企业间贸易信贷占49.73%,银行贸易融资占21.08%,二者合计占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的70.81%,这部分外债具有真实的进出口贸易背景。

  风险呈下降趋势

  我国外债规模快速增长是否意味着风险在上升?专家指出,外债风险不是上升而是在下降。

  除短期外债占外储比例下降外,郭松说:“我们还有其他一些指标。前面说到的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等。因为我们整个GDP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外汇储备在不断增加、我们的进出口贸易在不断增加。我认为,我们国家总体的外债风险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下降。”

  据初步计算,2013年末,我国外债负债率为9.40%;债务率为35.59%;偿债率为1.57%;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17.71%,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

  虽然风险下降,但依然要防微杜渐。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表示,尽管我们的短期外债的总额和外汇储备相比比率非常低,外汇储备已接近4万亿美元,短期外债现在可能是5000多亿美元,似乎我们偿还这个外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当然是从全国平均水平,或者从一个大数来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些企业没有问题。对一些企业来说,如果没有能力偿还,也会出现局部的违约。

标签: 外债 态势 官员

相关报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