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产业动向 > 混合所有制重头戏 离不开资本市场“大舞台”

混合所有制重头戏 离不开资本市场“大舞台”

2014-04-02 17:47:52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2014年3月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就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出六点要求。资本市场再次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这让人不禁联想到,200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

  在中国经济奇迹进入提质增效“第二季”背景下,资本市场如何回归资源配置本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如何加快完善监管制度,维护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如何加强投资者保护,让市场主体归位尽责,成了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在加快注册制改革的关键时点,市场期待资本市场顶层设计进一步细化。为此,新华网财经频道特推出系列策划“监管直通车——资本市场改革的力量”,对当前市场热点话题进行梳理,为资本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新华网北京4月2日电(记者 王悦威)随着国企改革步入“深水区”,唱好混合所有制改革这场“重头戏”被各方寄予厚望。“唱戏”离不开“搭台”,如何运用资本市场这个“大舞台”,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平台支撑,探寻可行的操作路径,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改革迅速启动。中石化率先打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枪,此后,中海油、中冶、中石油等多家央企也相继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纷纷“上路”。

  与此同时,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呼之欲出,配套政策也动作频频。据媒体报道,深化国资改革意见草案日前已上报国务院。该意见拟在国资改革中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动用并购重组、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等多种工具来激发国资活力、改善国资监管。

  日前,《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并在取消下放并购重组行政许可事项、优化重组定价、丰富支付工具等方面,提出了更具想象力的创新举措。3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罕见聚焦资本市场顶层设计,部署了六方面改革措施。这让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中央正通过降低重组门槛和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混合所有制改革铺路清障。

  通过中央的一系列动作不难看出,资本市场正因其在市场化、并购退出多元化、交易公开透明等方面的优势,被塑造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规则相对更加清晰,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民营资产被侵吞剥夺的概率更小。

  实际上,在资本市场为改革提供“舞台”的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也将为资本市场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和更多的活力。通过改善国企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股权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管理更加透明,能提高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通过引入民资参股,打破产权垄断和市场垄断,能为民企扩大生存空间;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盘活已上市的国资,将为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输入“正能量”,增强资本市场持续回报投资者的能力。可以预判的是,随着各项改革的推进,资本市场上国有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将愈加活跃,其业绩释放和估值提升也值得期待。

  当然,要想“搭”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舞台”,资本市场也应加大对自身的改革力度。比如,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就曾表示,现在一些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出于筹集发展资金、降低资产负债、减轻财务费用,有意减持所持有的股份,但受制于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和交易规定,使国有股的大幅度减持难以成行。推进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必须分步骤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一股独大”的问题很难较好解决。

  此外,发展混合所有制还要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在持股比例这个问题上,不能 “一刀切”,要看企业所处行业是否属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可以预料到,在今后的改革征途中,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将逐渐显现,科学规划改革的顶层设计,制定改革的优先顺序,确定改革的实施路径,这些都应加速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为了实现这个“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目标,各方都应稳步探索,抓好落实。我们期盼,资本市场能牵住改革的“牛鼻子”,尽早“脱胎换骨”;我们也期盼,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不会只是在资本市场这个“大舞台”上走走过场,而是真正能为激发市场活力贡献能量,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上演一场精彩纷呈的“大戏”。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