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产业动向 > 美白化妆品或严查 企业忧出局

美白化妆品或严查 企业忧出局

2014-01-21 10:35:36 来源:广州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本土日化企业认为涉及面太广且申请时间太短

  去年1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调整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主要包括美白化妆品纳入祛斑类化妆品管理等相关要求。

  昨日,记者从广东省日化商会处了解得知,本土众多日化企业纷纷认为如果凡提“美白”必须要申请“特证”(“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证书”),涉及面太广且留给企业申请时间太短,恐怕难以赶上末班车。

  本报讯 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去年12月发布的通告中表示:“为控制美白化妆品的安全风险,决定将其一并纳入祛斑类特殊用途化妆品实施严格管理。该规定在2015年6月30日开始生效。”

  最快要一年多才能拿到证

  对此,一位本土日化界人士表示:看似明年才生效,但企业紧锣密鼓申请也不见得能赶上末班车。“产品检验大约要105天,产品生产能力审核估计要58个工作日,再加上产品申报受理及技术评审需要125个工作日,一个新的美白产品走申报流程就需要355个工作日。扣除节假日等,最顺利情况下也要一年多才能拿到证。”她说。

  广东省日化商会秘书长余雪玲则认为,美白产品的机理跟祛斑类化妆品的机理并不完全相同,如果以后凡有“美白”就都要申请,目前全国日化行业涉及美白的产品已占了三分之一,涉及面实在太大。“我们目前正在收集会员的意见,将意见统一收集后会将意见向食药监总局反映问题。”她数给记者听,全国有3800多家日化企业,每家美白产品基本不少于10款,如果都要申请“特证”,则起码还要再批几万个证,实际上国家历年批下来的“特证”也才只有1.9万个。

  余雪玲认为:“美白化妆品的机理与祛斑类化妆品并不完全一样,通常有物理遮盖、漂白氧化、抑制黑色素和深层清洁,这些都有美白作用,但只有抑制黑色素与祛斑类产品机理相同,而这个品类目前已需要申请‘特证’了,其他机理与祛斑类产品并不等同。”

  “美白产品太多太滥,的确存在严重的良莠不齐现象,因为使用假冒伪劣产品而导致红血丝、皮肤变薄、色素沉着、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患者不在少数。”武警医院整形美容科皮肤专家王玉燕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市面上美白产品按渠道划分主要有三大类,超商在售的基础护理类产品、美容院推广的美白祛斑产品以及医院专科开具的功能性产品。“像治疗性功能性美白产品,除了在证书、字号上要求严格外,最好还应在专业指导下使用。”




更多企业行业资讯请查阅中国日报企业新闻频道qiye.chinadaily.com.cn
 

标签: 美白 化妆品 严查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