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国务院发文支持民营银行试点至今,宣布筹建民营银行的公司就络绎不绝。其中不乏苏宁、红豆、美的等大型集团。但是消息出来以后,相关公司却都陷入沉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民营银行概念热潮渐行渐退。
然而进入11月以后,中国煤炭银行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不仅仅在于它宣称联合山煤国际、晋煤集团、同煤集团等15家特大型煤炭企业,欲组建一家“航母级”民营银行,更在于它将自己定位于资源性产业银行,设计了相关存储机制,让市场清楚地看到该银行的雏形。
可这富有创意的设想,在经社会广泛关注以后,却被认为是一场骗局。“一个皮包公司跑出来说大家要搞煤炭银行,但其实根本就没有人和他一起搞。这事根本就不靠谱,行业内都知道。”长江证券分析师姚承斌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在煤炭银行曝光之后,焦煤集团、阳煤集团、晋煤集团等煤企先后发布澄清公告,称对煤炭银行筹建并不知情,也未参与其中。
理财周报记者通过香港公司注册处网上查册中心查询煤炭银行牵头人金犇集团,资料显示其在香港成立尚不足2个月,注册资本仅1万港元。
除了牵头方身份不明外,外界对煤炭银行制度设计也存在着质疑。煤炭银行以煤炭储量作为担保,客户存入煤炭银行后自动获得对应市值的煤炭产品担保。同时,该银行推出通货膨胀补偿机制,在煤炭产品上涨时客户能获得15%补偿。
这个制度设计看似很超前,但却不符合现实。“煤矿的采掘本身就具有很大风险,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它的储量到底有多少。如果以煤炭储量作为担保,在煤炭价格下跌的同时,它将采掘更多的煤炭,产能更加过剩,不符合经济规律。”财经评论员叶檀向理财周报记者解释说。
煤炭银行规定,煤企以自身煤炭资源储量为保障,获得相应额度的融资额度。煤企的融资额度与企业自身的煤炭储量作正比,使得陷入行业低潮的煤企将为融资加剧煤矿开采,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会陷入恶性循环。
正是预期到这样的严重后果,相关民间环保组织采取了行动。51家民间环保组织已联合致信中国银监会,呼吁不批准成立中国煤炭银行。行动发起人之一的创绿中心气候与金融政研部主任白韫雯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煤炭行业是‘两高一剩’行业,国家已严格调控相关信贷发放。煤炭银行的建立不仅推动煤炭行业扩张,还会促使违背市场的道德风险盛行,煤炭开采加剧。不仅增加了环境与公众健康的负担,与国家战略发展不符,也对金融风险管理不利。”
虽然金犇集团高调宣布筹建煤炭银行,一副俨然呼之欲出的姿态,但事实上他们连相关申请材料都没有递交。记者从山西金融办了解到,他们从未收到过有关“中国煤炭银行”的任何资料,对此事完全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