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产业动向 > 空气净化器功能标注不明遭质疑 标准亟待完善

空气净化器功能标注不明遭质疑 标准亟待完善

2013-12-10 09:47:28 来源:光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近日,雾霾天气严重,北京、上海等多地PM2.5爆表,而市场上空气净化器销售火热,琳琅满目的空气净化器大多数标注去除PM2.5功效达99%以上,甚至能处理PM0.3悬浮粒子。但是,日前,有网友对其能否真正去除PM2.5产生了质疑。

\

  同时,上海质监部门发布的一项监测结果显示,20批次空气净化器产品全部符合国家标准。但是,针对国标、行标等未做强制性规定的适用面积、能源效率等级进行风险监测,结果表明,7批次根本没有标称适用面积,涉及品牌有艾美特、夏普、松下、格力等。另外有9批次样品虽然标称了适用面积,但实测值却远不及标称的效果。

  专家呼吁空气净化器标准亟待完善

  据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目前,国家标准中对空气净化器的安全性与抗菌方面有规定,但是对于PM2.5与甲醛的去除率没有明确要求,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自行设计电器运行时间和初始浓度得到的数据,而单独通过这些数据无法看出净化能力的大小,因此去除效果参差不齐。

  同时,使用面积也是影响净化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目前,在国内只有上海的净化器地方标准中有规定。上海市环保产品质检总站实验室主任沈浩也表示,由于没有执行标准,因此相关部门也不知道其标准值是怎么得来的。

  因此,专家呼吁尽早将使用面积等净化能力相关的指标纳入国家标准。

  光明网记者联系到中国电子商会的副秘书长陆刃波,他表示,现在净化器市场的产品质量不同、技术不开放,价格上下不齐,产品说明不完善等现象是发展初期的正常现象。目前,国家有相应的标准,但是没有强制性的国家认证标准,导致市场混乱。

  HEPA过滤网去除PM2.5有一定效果

  据销售人员介绍,净化器去除PM2.5的功能主要在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 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网上。

  随后,记者在百度上查到对HEPA过滤网的解释。HEPA过滤网是由非常细小的有机纤维交织而成,对微粒的捕捉能力较强,孔径微小,吸附容量大,净化效率高,并具备吸水性,针对0.3微米的粒子净化率为99.97%。也就是说:每10000个粒子中,只能有3个粒子能够穿透HEPA过滤膜。因此,它的过滤颗粒物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如果用它过滤香烟,那么过滤的效果几乎可以达到100%,因为香烟中的颗粒物大小介于0.5—2微米之间,无法通过HEPA过滤膜。主要作用是过滤空气中方的微粒。

  随后记者联系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的刘新罡副教授,“理论上是可以这样的”他分析道,“关闭窗户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降低空气中PM2.5的浓度的。一般在通风的情况下,我们在室内的PM2.5是室外的0.6到0.7倍,而空气净化器的净化率是20%~30%,因此,室内PM2.5的浓度能达到室外的一半或者一半以下了,对人体单纯的暴露在室外来讲是有一定帮助的。”

  灰霾天气时,空气净化器是有一定好处的。物理清除加化学清除,就像一个过滤器,经过的气体被截留下来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净化作用。

  陆刃波也对光明网家电记者强调,市面上大多净化器都能够除PM2.5。他分析称,处理PM2.5已经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了,现在好多技术都能处理PM2.5,其中空气净化器就是其中之一,而现在市场的净化器大部分都能处理,只是处理的效果好坏不同。

  对于烟味的去除,刘正罡副教授解释道:“烟大部分都是黑炭和燃烧出来的灰尘,而黑炭是一种颗粒物,理论上,经过过滤网的物理处理是完全可以去除的。”

  净化器使用的时间与空间导致净化效果差异

  “看着显示灯的指示觉得还是挺灵敏的,打开窗户过会儿,指示灯就会发生变化,但是,还是觉得没有什么效果。”消费者李女士告诉记者,“净化器到底能不能去除PM2.5呢?”

  同时,也有媒体报道,网友对净化器去除PM2.5的效果表示产生质疑。那么,据调查显示,标注能去除PM2.5的净化器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为什么消费者会产生质疑呢?

  一位从事与家电相关工作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空气净化器处理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是导致消费者产生质疑的主要原因。

  他表示,商场中的净化器对其有效的净化时间都不会明确的标示,一些效果好的净化器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净化空气,而处理效果相对差的净化器要花费6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因此,在不清楚真正净化完空气的情况下,消费者使用不当致使净化效果产生异议。同时,他还说:“空间上的差异也会造成净化效果不佳。”

  而作为一名消费者,他建议选购空气净化器时要根据家庭的实际需求,选择满足实际使用面积的、能效等级较高的产品,并定期更换或清洁过滤器。(光明网记者 王焕君)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