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厦门日报报道,到面包店买面包时,多买一两份,以爱心券的形式“寄存”在店中,需要帮助的人则可以进店,摘下爱心券,从店家那里免费领取面包。这是由厦门优思麦发起的“待用面包”公益项目,目前已将近一个月,新形式的公益活动得到不少热心市民和公司团体的响应。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一公益项目面临着“认购者多,领取者少”的尴尬。
公益活动
认购爱心 请陌生人吃面包
8月7日,厦门烘焙品牌优思麦推出了“待用面包”。昨日,记者走进位于奔马新村附近的一家优思麦门店,想要了解“待用面包”的认购流程。据售货小姐介绍,购买者只需要花费3元,便可认购面值5元的面包券“寄存”在店里,贴在指定专区以待有需要的人免费领取享用,而领取者则没有门槛。记者发现,“待用面包券”专区悬挂于收银柜台的左侧,进店的人一眼就能看见,而上面已经满满贴着11张带有不同认购者签名的“待用面包券”。
据了解,营业员会登记认购者的姓名、联系方式,认购者可以领取爱心纪念卡一张。因为是公益活动,商家并不会专门给顾客介绍此活动,顾客参与完全根据自身意愿。
遭遇尴尬
需要的人不知道或不好意思
记者从优思麦官方微博了解到,截至9月2日,从门店认购的“待用面包券”有364张,领取的仅有23张,领取率不到一成。记者注意到,“认购多领取少”的问题不仅在厦门,南京、广州、上海、佛山等多个推行“待用公益”的城市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真正有需要的人还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另一方面,有的人放不下脸面上门领。”业内人士分析。
虽然“认购多领取少”,优思麦公关经理林丽萍仍对“待用面包”活动充满信心。“别人不好意思上门领,我们就把待用面包送出去。”林丽萍说,优思麦开展了数次定向“义送活动”,将待用面包券兑换成新鲜定制的爱心面包,直接送去给城市中需要帮助的群体。
名词解释
待用公益
“待用公益”最早起源于二战时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咖啡馆,那时人们可以多买一两杯咖啡存放在咖啡店,供比较贫困或者有需要的人免费享用。从“待用咖啡”延伸出来的“待用公益”,今年开始便在南京、广州、上海等地风生水起,“待用”新主角群体也益发壮大,面包、快餐、酸奶,甚至文具、饮用水、医疗费都能够进行“待用”。
专家建议
多些接地气宣传
给领取者更多尊严
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巨东红认为,“待用公益”在国内属于一种新的公益形式,新事物都有一个接受过程。公益和商业并不是对立的,商家发起“待用公益”,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形式,也能够提升商业形象,值得肯定和鼓励。针对 “待用公益”面临的尴尬,巨东红认为,商家和志愿者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接地气”宣传,向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推广,同时,降低“门槛”,让领取者有尊严地接受馈赠。(记者 吴海奎 见习记者 袁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