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房产 > 杭州实施楼市限降令 销售称观望者吃定心丸销量增

杭州实施楼市限降令 销售称观望者吃定心丸销量增

2014-06-03 09:11:15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说到房价,可能很多人第一反映就是这个话题很高端,为什么高端呢?就是这个房价太高了,而且涨的快,这两个词也已经称为了固定的搭配。所以,当听说了前一阵子杭州的房价跳水,很多人都觉得不适应。

  从今年2月开始,浙江杭州率先打响降价第一枪。除了直接降价之外,各大楼盘还纷纷推出了减免物业费、购车位优惠等等的促销方式。正当各界纷纷猜测,杭州是不是推倒了全国楼市下行的第一张骨牌的时候,杭州市物价、房管部门一纸规定,把局势弄得是更加扑朔迷离了,这就是外界所称的"限降令"。

  很多人听着就更晕糊了,为什么大家一直在盼着限价,而这一次却出来一个"限降"呢?浙报传媒地产研究院院长丁建刚直观地解释:

  丁建刚:比如说一个楼盘他的申报价格是1万,那么现在如果卖8千5以下就不能卖了,就打不出合同了,而要重新申报,这个重新申报至少要几天时间。

  也就是说,如果杭州商品房实际成交价低于备案价格超过15%,将通过技术手段限制网签,就卖不出去了。也就是价格不能降得太多,外界这才把这个规定叫做“限降令”。

  不过,杭州市物价局服务业价格管理处处长徐斌解释说,这种看法其实是片面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建设成本及市场供求等情况调整价格。那这次备案管理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商品房的销售行为。

  徐斌:限降令完全是媒体的误读,不存在限降的说法。我们主要是为了规范商品住房销售行为,维护一个市场秩序。对未售房源销售价格明显偏离原备案价格的,需要重新来申报备案。超过15%了,我们理解是明显偏离,需要重新备案了。

  其实,降价备案,并不是杭州的发明。早在2011年,上海就曾经率先实行过降价备案制,之后,这一做法已经被不少城市效仿。从表面上看,降价备案制不是“限降令”,开发商只要重新向有关部门申报就可以了,而实际情况是,重新备案需要一个过程,明显增加了降价的难度。但是不管你是叫它“限降令”还是“备案管理”,这个政策总归是出来了。杭州的大多数楼盘从上周一起开始执行,到今天整整一个星期。那么,到目前为止,所谓“限降令”对杭州楼市起到了多大的影响?昨天,我们的记者也探访了当地的几个楼盘。

  先来看一个市中心的项目。“武林外滩”这个楼盘位于杭州市下城区,毗邻武林商圈,属于黄金地带的一个高档楼盘了,今年年初,大户型开盘均价达到5万元左右,但是销售低迷。没想到,到了5月,销售量一下就上去了。不过销售部顾问金小姐介绍,这跟“限降令”没有关系,靠的主要是新推出的低总价的小户型。

  记者:限降令对于咱们的销售有没有什么影响?

  金小姐:没有啊,这是好的信息啊,对于房产来讲。限降令对买外滩里的客户可能都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就是限降令怎样,因为我们价格已经很低了,在他们心目当中。来访的客户还是有在观望,所以没有特别大的影响。

  还有一个更典型的“限降令”反倒成了“促销令”的例子。在“限降令”出台以后两天,杭州望江府楼盘推出了一款全新的90平米的产品,起价是两百九十万。对于这类新产品,买家一般都拿捏不好,生怕是买到手了,就贬值。楼盘营销总监虞晓俊说,“限价新政”的推出反而给这部分处于观望的购房者吃下了定心丸,导致销售量大增。

  虞晓俊:我理解其实政府也是不希望市场出现更大的波动、不希望看到太大幅度的跳水,对于我们整个购房者的一个心态上的影响其实是一个积极作用,我们在这次开盘过程当中,销售也比较火爆,从认筹到开盘只有六天的时间,但是我们通过这六天就卖了30多套,第一批房源全部卖完了。

  看来,不管杭州市如何解释这一政策,政府出台这样一条政策的本意和不少开发商对限价政策的理解还是合拍的。这一政策虽然不利于企业自行确定商品房的售价,但是至少起到了预防房价“断崖式下跌”的效果。

  不过,也有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些中小规模的开发商,资金实力不够雄厚,他们就想是低价走量,尽快回笼资金。你这一限,我这资金可能就回不来了。浙报传媒地产研究院院长丁建刚也认为,不论怎么解释、怎么理解,“限降令”总归是对整个市场降价设置了一道障碍。而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应该是一个更审慎的话题。

  丁建刚:在现在市场非常低迷的情况下,开发商只有降价来进行自救,所以政府的行为就显得矛盾,一边调控一边希望房价下来开发商自救,但是在开发商自救的时候,又设置这样的重重障碍,所以这个整个市场就变得扭曲。所以我想最后他能起到的效果,完全不是政府这个想法所能够达到的这样的效果。

相关报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