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房产 > 楼市频现限购放松 业内预计一线城市调控不变

楼市频现限购放松 业内预计一线城市调控不变

2014-05-07 09:11:29 来源:中国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继南宁官方表态放松限购政策后,安徽铜陵等地也掀起救市浪潮。随着楼市降温,地方政府松动限购政策拯救楼市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包括北京在内的一线城市限购放松可能性极小。

  各地接连放松楼市调控

  各地对楼市调控政策的微调逐步由传闻转为实质行动阶段,南宁成为首个官方正式发文放松限购政策的城市。自2014年4月25日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崇左市户籍居民家庭可参照南宁市户籍居民家庭政策在南宁市购房。

  南宁的官方表态基本吹响了放松政策的号角。此后,无锡、杭州萧山区通过松绑限购、下调购房入户标准等方式救市,而天津滨海区、福州、郑州官方也已放出消息,拟分类、分地区对购房政策进行调整。最大规模的放松政策则来自于安徽铜陵。当地政府网站公布了一则重大楼市新政: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在住房公积金贷款、契税补贴等方面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从5月1日起已正式实施。

  调控放松将形成跟风局面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放松政策会很快形成跟风局面。“一定会被跟风!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600多个城市,多数城市的楼市形态都跟铜陵相似:供应充足、供大于求、房价平稳。今年的情况更严峻,三四线城市正在进一步降温。而这些城市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度,却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离开了房地产,城市建设怎么办?地方债务怎么办?从铜陵公然打响第一炮开始,我预计至年底,会有几十个城市采取类似行动。”

  铜陵等地放松调控,是否会被上级部门叫停?“上一次,2012年2月,芜湖新政,因为给自住型普通住宅以契税补贴(包含了二套房),步子迈得有点大,几天后就遭遇被叫停的厄运。而更早些,2011年10月,佛山发文放松限购松绑,更是当晚被迫收回成命。”但杨红旭觉得,这次应有不同。

  上海北京不会放松

  对于北上广深是否会跟进,业内意见也很统一,不会。以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等为代表的业内人士纷纷判断,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一线城市楼市调控难以松动。

  在他们看来,此次各地放松调控的大背景第一是市场明显下行趋势。“土地财政的依赖导致地方政府松动房地产政策的动能非常充分,在有城市率先带头后,放松调控的城市将比比皆是。”

  第二大背景是中央“分类调控”的指导方针,“分类调控”同样意味着市场不会全面放松,尤其是一线城市政策环境将维持不变。例如,之前北京、上海均官方表示楼市调控政策不放松,深圳对违反限购令行为开展严厉打击。

  业内说法

  在建房屋量下降比降价更严重

  瑞银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最新发布的题为“泡沫——已经来了吗”的报告,表示房地产市场面临风险,可能会导致中国GDP增速在2015年骤降至5%。不过,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则表示,房价全面崩溃是危言耸听。

  在汪涛看来,多数情况下,房地产泡沫是否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房价,但对于中国来讲,应该更多地关注房屋施工量。这是因为中国购房首付比例较高,第一套房首付30%以上,第二套房60%以上,所以价格的下滑并不会导致购房者立即出售房屋,而且按揭贷款的违约率也要比美国小得多。然而,在建房屋数量的下滑却更能够反映问题。“考虑到房地产投资占固定投资的比例接近四分之一、建设增加值占GDP的13%,以及房地产市场和钢铁、水泥、建设机械等产业的紧密联系,在建房屋量下降对于经济的影响要比家庭资产负债表恶化等问题的影响更大。”

 




更多企业行业资讯请查阅中国日报企业新闻频道qiye.chinadaily.com.cn
 
标签: 楼市 一线 业内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