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身已远生活在别处的“微移民”
不用多久,美国英国法国新西兰等国家的人们,就会越来越频繁地遭遇一些特别的中国来客——同样大包小包,同样走街串巷,但是并不热衷于在博物馆暴走,在商业街扫货,或者在海边、古堡和教堂里拍照合影。这些中国人不像普通游客那样行色匆匆,却又不像新移民那样要买房置业,他们比游客呆的时间长得多,但是当他们即将被视为社区或邻里的一份子时,他们又倏忽消失在当地人的视野。
好吧,略带神秘的描述到此为止。这两年来,这些另类的访客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热潮——“微移民”。这个标签适用于那些钱包厚度和“胆汁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的中国人,他们以游学、打工、旅居、访问等形式,开始悠长的“海外假期”,为此不惜不菲花费,甚至鼓起勇气放弃现有的工作。
去新西兰“打工度假”的人,就是“微移民”们的典型代表。新西兰移民局的网页上,便有“Working Holiday Scheme”(假期工作签证计划)这一栏。每年新西兰会向中国发布1000个签证名额(Working Holiday Visa),顺利拿到签证的中国人,可以在新西兰过上为期一年的“边打工边旅行”的生活。在超市、果园、餐厅等场所体验异国他乡的生活百态,当然会比走马观花更深刻地明白“生活在别处”之妙。据新西兰移民局提供的信息,2013年度的1000个名额在发布当日便被一扫而空,而各地媒体也有报道称,不少即将而立的年轻人,也愿意辞去工作,开始一场穿越春夏秋冬的漫长旅行。
在诸如WHV这样的专门签证之外,钱包丰满的国人,也自然不会放过旅游签证30天到90天这样的时长。尤其当暑假来临,五六十天的夏日,带着孩子装扮一次“新移民”,倒是一个不错的Cosplay游戏。记者从武汉的一些旅行社了解到,现在带着孩子去欧美短暂居住的武汉家长正在增加。有了足够的时间,孩子们可以接触当地的社区、学校,了解风土人情,明白自己其实正是“地球村”中的一员。
要做一个“微移民”,有钱有闲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哪怕可以打工养活自己,一笔不小的“启动资金”还是不可或缺。不过,“微移民”们相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较小的付出,斩获的是不一样的人生阅历,打开了新的视野。对于那些放不下亲朋好友,放不下国内生活,甚至不忍辜负我大中华美食的人来说,“微移民”,倒是物有所值的选择。
- 标签: